水产百科

鳗鲡

最近更新:2023-02-26

鳗鲡   A.japonicaTemmincketSchlegel;Japaneseeel

鳗鲡即鳗鱼、河鳗,简称“鳗”,别名鳗鱼、白鳝、青鳝、蛇鱼、白鳗、青鳝、河鳗、风馒、黑耳鳝、日本鳗等。

鱼类 > 硬骨鱼纲 > 鳗鲡目 > 鳗鲡科 > 鳗鲡属 > 鳗鲡

体细长,前部亚圆筒状,后部侧扁,上下颌及犁骨具小牙,呈带状排列。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状。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体长为体高16.0-20.5倍,为头长7.0-8.0倍。鳗鲡为暖温性降河洄游鱼类,大约每年秋季接近性成熟的鱼类结群降河入海。 雄鱼3龄性成熟,雌鱼性成熟要4—5年,体长350mm以上,怀卵量700—1200万粒,产卵后亲鱼死亡。产卵场位于N. 14—16°,E. 134—143°,在琉球群岛以南,菲律宾群岛以东,马里亚纳群岛以西的海域。约在水深为300—500m处产卵,产浮性卵,孵化后,仔鱼向表层上升,在由外海漂游至沿岸过程中,完成由柳叶鳗向白仔鳗的变态,然后进入淡水生活。食性为动物性饵料,但较多样,如:水生昆虫、糠虾、小虾、蚯蚓、小蟹以及贝类等。在我国沿海地区是较为习见的经济鱼类,也是我国和东南亚国家重要养殖鱼类。捕捞的白仔鳗是唯一苗种来源,故价格昂贵。国内分布在中国沿海,从辽宁至海南岛;国外分布朝鲜、日本、马来半岛等。

简介

鳗鲡鳗鲡
鳗鲡是一种洄游性和肉食性凶猛鱼类。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生长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多肉。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的浅水岸边,白天居于洞中,夜间活动觅食,以蛭、蚬、沙蚕、蚯蚓、田螺、蟹、虾、小鱼等为食。母鱼于秋季降入深海产卵,幼鱼呈柳叶状,透明,经变态后,溯河进入淡水中生长。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省等各江河、湖泊水系,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国。鳗鱼为鳗鲡科动物鳗鱼的肉或全体。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

鳗鱼在全世界有18种,其中台湾有日本鳗、鲈鳗、西里伯斯鳗和短鳍鳗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鳗最多,其它三种都甚少见。它们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几千万年,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只不过是最近的几十年。譬如1991年才发现它的真正产卵场,它的性别原来最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在台湾河川中由于鳗鱼数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鱼。鳗鱼是指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总称。又称鳝,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此外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洄游特性。

形态特征

鳗鲡鳗鱼
鳗鱼体细长,前部呈圆筒状,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的16.0~20.7倍,为头长的6.9~7.8倍头长为吻长的4.4~5.5倍,为眼径的10.7~13.7倍,为眼间距的4.8~6.0倍。眼小,吻突,主上颌骨上有一纵向齿带。鳃孔发达,有两个胸鳍,无腹鳍,背鳍和臀鳍低而长,臀鳍与尾鳍相连接。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无斑点,体表多粘液,鳞呈席状,埋于皮下。

鳗鲡体圆而细长,呈蛇形。鳃孔小,左右分离。口端位,舌明显,上下颌有绒毛状齿带。胸鳍存在。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延长分别连于尾鳍。鳞片细小,陷于皮内。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无斑点。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

鳗鱼的仔鱼体长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所以在每年12-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鳗线来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在买回去放养后才慢慢有色泽出现,变成黄色的幼鳗和银色的成鳗。在自然条件下,可捕到的鳗鱼的最大个体为45厘米,体重1600克。

分布区域

鳗鲡在黄河、长江、闽江、韩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岛、台湾和东北等地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鳗鲡鳗鱼
鳗鱼在深海中产卵繁殖,淡水环境中成长。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喜流水,好温暖,穴居等;溯水能力强,能入洞潜逃。每年秋季性成熟的亲鳗下海产卵、排精,受精卵在深海孵化后发育至变态,待春天来临,便集群从海口处进入淡水中生活。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本于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鱼、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各水体。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其潜逃能力也很强。到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与雄鳗会合后,继续游至海洋中进行繁殖。据推测其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鳗1次可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此时仔鱼约为1龄,冬春在近岸处变为白苗,并随着色素的增加而变为黑苗。开始溯河时为白苗,到溯河后期则以黑苗为主,混杂少量白苗。鳗鲡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鳗鲡的性腺发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后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间)大批雌鳗接近性成熟时降河入海,并随同在河口地带生长的雄鳗至外海进行繁殖。

鳗鲡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池养的鳗鲡在盛夏时摄食强度降低。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减慢;10℃以下停止摄食。冬季潜入泥中,进行冬眠。鳗鲡能用皮肤呼吸,有时离开水,只要皮肤保持潮湿,就不会死亡。

食性特点

鳗鱼主要在夜间摄食。白仔鳗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成体主食动物性饵料,全重5克左右的幼鳗开始捕食鱼苗。摄食水温在12℃以上,即3大至11月间,其中以6~7月和9~10月间强度较大。

生长

鳗鱼属降河性鱼类,鳗苗于春季洄游在河口附近索饵,白铒鳗苗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在淡水中生长1周年,到翌年春,可长到体长15厘米,体重5克左右;第3年春可长到体长25厘米,体重15克左右;第四年可长到50克以上。在自然界中,可捕到的最大个体为45厘米,体重1600克。

医疗作用

鳗鲡的肉、骨、血、鳔等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去风杀虫之功效。入药对治疗肺结核经久不愈而造成的身体虚弱,结核发热,赤白带下,风湿,骨痛,体虚等症。李时珍认为:“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营

营养价值

鳗鲡荷香鳗鱼
它的生长过程极为奇特,先是在海水中产卵成苗,后又进入淡水成长。鳗鱼在“绝食”一年半后仍能生存,养殖的鳗鱼寿命可长达50年。鳗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所以被称作是水中的软黄金,在中国以及世界很多地方从古至今均被视为滋补、美容的佳品。日本人在冬天就常吃香喷喷的烤鳗饭以驱走严寒,保持充沛精力。鳗鱼营养成分丰富,每百克(100g)生鲜鳗鱼含水分61.1g、 蛋白质16.4g、 脂质21.3g、 醣类0.1g、 灰分1.1g、 矿物质95mg(毫克)、 维生素 230mg,还含有钙、 磷、 铁、 钠 、钾等物质。《掌中妙药》、《圣惠方》、《本草纲目》、日本的《本朝食鉴》等书中均记载了鳗鱼的神奇食疗功效:补虚、暖肠、祛风、解毒、养颜、愈风,疗湿脚气、腰肾间湿风痹,治恶疮,治传尸疰气劳损,暖腰膝,起阳,治小儿疳劳、妇人带下。

在鳗鱼的肉质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D、E、矿物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它能提供人类生长、维持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长期食鳗,对于强健体魄、增进活力以及滋补养颜上极有帮助,特别是孕妇与婴幼儿。与其他动物性食品比较,鳗鱼的维生素A、维生素E及脂肪中含有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等,均有较高的含量。值得一提的是河鳗含丰富的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A,每100公克鳗鱼含将近2500国际单位(IU),达国人成年人维生素A每日营养素建议摄取量的50%,其他如矿物质钙,每100公克鳗鱼约含100毫克。

科学研究表明,鳗鱼是含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最高的鱼类之一,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栓,还能为大脑补充必要的营养素。DHA能促进儿童及青少年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也有助于老年人预防大脑功能衰退与老年痴呆症。医学专家还发现,鳗鱼兼有鱼油和植物油的有益成分,是补充人体必需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理想食物。鳗鱼中的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都很高,可防衰老和动脉硬化,从而具有护肤美容功效,是女士们的天然高效美容佳肴。

常见种

鳗鲡山药百合炖鳗鱼
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
美洲鳗(Anguilla rostrata)
日本鳗(白鳗;Anguilla japonica)
澳洲鳗(黑鳗;Anguilla australis)
非洲鳗(Anguilla mossambica)
鲈鳗(Anguilla mormorata)
菲律宾鳗(Anguilla mormorata)
新西兰鳗(Anguilla dieffenbachi)
印尼鳗(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

鳗鲡生活史

鳗鱼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地产卵,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就死亡。这种生活模式,与鲑鱼的溯河洄游性(anadromous)相反,称为降河洄游性(catadroumous)。其生活史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体型及体色都有很大的改变:卵期(egg-stage):位于深海产卵地。

柳叶鳗(leptocephalus):在大洋随洋流长距离漂游,此时身体扁平透明,薄如柳叶,便于随波逐流。
玻璃鳗(glass eel):在接近沿岸水域时,身体转变成流线型,减少阻力,以脱离强劲洋流。
鳗线(elvers):进入河口水域时,开始出现黑色素,却也形成养殖业鳗苗的补捉来源。
黄鳗(yellow eel):在河川的成长期间,鱼腹部呈现黄色。
银鳗(silver eel):在成熟时,鱼身转变成类似深似深海鱼的银白色,同时眼睛变大,胸鳍加宽,以适应回游至深海产卵。

鳗鱼的性别是后天环境决定的,族群数量少时,雌鱼的比例会增加,族群数量多则减少,整体比例有利于族群的增加。

类似鱼种

背棘鱼目(Notacanthiformes)中的刺鳗(spiny eel)及(halosaur)也非常像鳗鱼。

这些深海鱼过去认为属于北梭鱼目(Albuliformes)的亚目。电鳗(electric eel)并非鳗鱼,而与鲶鱼(catfish)较为相近。 真正的鳗鱼属于硬骨鱼类的鳗鲡目鱼种。

鳗鱼苗品种鉴别法

由于长江所产鳗苗为“日本鳗”,它优于法国产的“欧洲鳗”、美国产的“美洲鳗”、印尼、澳大利亚产的“澳洲鳗”和菲律宾产的“菲律宾鳗”。不仅价格有明显差别,而且适合我国养殖。为避免受养殖户在购买鳗苗时上当受骗,现将各种鳗苗的特征和瓣别方法介绍如下:

一、看体型体色
日本鳗苗为长鳍型,全身透明,体较圆,尾柄上无黑色素胞、眼小,吻尖而长;欧洲鳗苗也为长鳍型,体圆,个体比日本鳗大约250%尾柄上有唾状黑色素胞,沿脊椎骨有一条红色线通向尾部。眼大吻短,夜间灯光照射腹部会发青光;美洲鳗体型短少,眼凸出而小。其他同日本鳗;澳洲鳗体型较小。头部稍钝,尾部有星状黑斑。脊椎骨比日本鳗少7根~9根(为107根~110根);菲律宾鳗尾柄上有星状黑色素胞,其他同日本鳗。

二、看活动情况
日本鳗放在手掌上即迅速作左右、上下弯曲跳动,诱食后很快围在一起吃食。长至2克左右时,尾柄末端出现黑色素环;欧洲鳗在手掌上只能作左右平面弯曲,头向上像蛇似行动。吃食不及日本鳗有活力,生长慢,怕热,27℃以上易死亡;美洲鳗近似日本鳗;澳洲鳗吃食能力强,像草鱼一样贪食,易胀死,成活率低;菲律宾鳗个体大,我国至今未开展养殖。

三、丁烯溶液中看反应
将日本鳗放在0.4ppm丁烯溶液中1小时以上不会死亡。而其他品种鳗苗在1小时内会死去。

相关词条

鳗鱼(鳗鲡)的养殖技术
鳗鱼(鳗鲡)的病害防治
鳗鱼(鳗鲡)的做法
鳗鱼(鳗鲡)的加工方法
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