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黄尾鲴

最近更新:2023-02-14

黄尾鲴     X.davidiBleeker
鱼类 > 硬骨鱼纲 > 鲤形目 > 鲤科 > 鲴属 > 黄尾鲴
体长而侧扁,无须。臀鳍无硬刺,分枝鳍条9—11根。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分枝鳍条7根。下咽齿3行,多为2、3、6—6、3、2或2、4、6—6、4、2。口下位,下颌前缘有锋利的角质。侧线鳞63—68。体较银鲴高,体长为体高的3.0—3.7倍。鳃盖骨后缘有一浅黄色斑块。尾鳍呈黄色。体长约250mm,重约300g。栖息于江河湖泊中下层,食藻类、轮虫等。2龄鱼性成熟,5—6月繁殖,产粘性卵。个体较大,为产地的经济鱼类。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珠江、海南岛及东南沿海各水系。

简介

黄尾鲴是鲤科鱼类,鲴亚科,鲴属的一种,亦是一种中小型鱼类。我国分布很广,尤以长江、珠江流域居多。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等优点。同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小而尖。眼侧上位。吻较发达,突出。口小,下位,横裂呈弧形,下颌具有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47~51。胸鳍不发达,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稍后,臀鳍较小,尾鳍叉状,上下叶近相等。鳞较小,侧线鳞63~68。肛门近臀鳍,肛门至腹鳍间有一不明显腹棱。体背部灰色,腹部银白,鳃盖后有一条黄斑,尾鳍黄色。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通常生活于江河湖泊的底层,尤其喜栖息于多水草,软泥底质的水域底层,一般不到中上层水域活动,但在缺氧时会浮上水面,出现“浮头”现象。生活适温为16~30℃,最适18~25℃。每升水溶氧要求在3毫克以上。适宜pH值为7左右。

食性与生长

杂食性鱼类,食性特点偏于植物性,主要食物为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及硅藻类,摄食方式为以下额角质边缘刮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亦可食人工饲料,如米糠、麸皮等。若与其它鱼类混养,放养量适中时,不必多增加投喂饲料,只靠“家鱼”剩余饲料及残渣和自然饵料即可。

在自然水域中,一般个体长300毫米,重150克左右;最大个体长400毫米,重350~500克;两年鱼长200毫米,重200克左右,当年鱼可长至150~200毫米,150~200克重。

繁殖特点

2年即可性成熟,成熟个体重在100克以上。产卵时间为4~6个月,以5月份为产卵高峰期。生殖季节,亲鱼群集于浅滩处,相互追逐、交配,产卵。繁殖水温21~27℃,最适22~26℃,低于20℃,或高于28℃均难于产卵繁殖。个体怀卵量一般6~10万粒,最高15~20万粒。卵为沉粘性,卵产出后即沉于水底,粘着于水底固着物上,有时还会相互粘结成团状。卵子的外围包被着一层卵壳,人工孵化时最好将卵壳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