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香鱼

2023-03-07

香鱼   P.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 Ayu

又称秋生子、海胎鱼、油香鱼、肥鱼。

背鳍ii—8—11;臀鳍ii—12—17。侧线鳞104—176。鳃耙28—45。椎骨61—64。体长68—230mm:体长为体高4.7—5.1倍;为头长4.0—4.4倍。头长为吻长3.2—3.4倍;为眼径4.9—5.3倍。体延长,侧扁。头小,吻端下垂形成吻钩。口较大,下颌前端两侧各有1个凸突,其间形成凹陷,口闭合时吻钩即嵌于凹内。上下颌边缘着生扁形小齿,腭骨和舌上亦有齿。口腔底壁前部粘膜形成一对褶膜。背鳍与腹鳍相对,脂鳍与臀鳍后部相对。体背黑绿色,体侧显黄色,腹部白色。各鳍淡黄色。最大体重400g。系溯河产卵鱼类,亦有陆封型。系一年生鱼类。8—10月产卵,怀卵1.5—16.0万粒。卵粘性,孵化期8—12天。稚、幼鱼降海越冬,翌春溯入江河。幼鱼摄食昆虫幼虫等,成鱼主要刮食附生藻类等。系名贵经济鱼类和游钓鱼类,为东亚特产。亚种分化:(1)琉球香鱼p. a. ryukyuensisNishida,胸鳍条数少,11—13;纵列鳞数少(104—131);几种酶的电泳迁移率特殊等;分布于琉球群岛。(2)指名亚种p. a.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胸鳍条和纵列鳞数多(13—15和125—176)等,几种酶的电泳迁移率有别于前1亚种。分布于中国南自南海的北部湾、福建、台湾、浙江,北至辽宁沿海;朝鲜、日本沿海。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形态特征

体细长而侧扁,头小吻尖,吻前端呈钩状。一般体长200毫米左右。眼中等大,侧上位无脂眼睑。鼻孔每侧2个,近于眼缘,前孔较小,后孔稍大。口大而狭长,上颌骨后缘延至眼下方,下颌骨前端左右各有一突起,两突起间有一明显凹痕。背鳍无硬棘,其后有1个脂鳍;尾鳍叉状,上叶和下叶近相等长;胸鳍较短。

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性别不同亦不相同,通常为灰黑色或黄褐色,两侧腹部银白色,各鳍末端淡黄色,胸鳍上方有一黄色斑块。生殖季节雄鱼臀鳍颜色鲜艳,橙黄色,背部和各鳍上有追星出现。

生活习性

降河性洄游鱼类,每年春夏季由海水中进入河口,并向河上游进行生殖洄游,9~10月份在水流较急、水温偏低的河道中产卵。仔鱼降河而下,到海水中索饵越冬,第二年春夏再度溯河而上。生活温度10~27℃。

食性

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但随着生长的不同阶段,食物的构成变化较大。鱼苗破膜后的10~12天内不摄取外界食物,主要依靠卵黄囊来供给营养;其后便开始摄食浮游动植物;1个月后,当鱼苗长到10~13毫米时,几乎只摄食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性饵料;体长长到20毫米以上时转而摄食浮游动物;体长长到40毫米以上时,可以摄食大型浮游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破膜后15天,即可食用人工配合饲料。成鱼主要以蓝藻和硅藻为食。

生长

生长速度较快,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第1次上溯的幼鱼体长50~80毫米,体重5克左右,经4~5个月的育肥,体长可达200毫米,重100克左右;2龄鱼可达360毫米长,体重400~500克。

繁殖习性

产卵繁殖水温14~19℃,北方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南方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个体怀卵量在1万~10万粒,最多13万粒。产卵场多在河川的中下游,最好是砂砾、浅滩。产卵水深30~50厘米左右。卵为粘性,产出后多附着于砂石及水草上孵化。在水温12~20℃条件下,随水温的升高,孵化时间缩短。12℃时,23~24天破膜;15℃时,17~18天破膜;18℃时,仅需13天即可出苗,20℃时,需10天时间破膜。产卵后的亲鱼,不久即会死亡。破膜后的鱼苗沿河而下,于10~11月入海索饵越冬,翌年4月前后又溯河而上,到淡水中育肥繁殖。

相关词条

香鱼人工繁殖
香鱼成鱼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