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鬼鲉育苗技术

2023-03-08

鬼鲉,属毒鲉科,小型底栖肉食性鱼类,成体主要栖息于中潮带以下岩礁地带。常进入河上生活,活动范围小,昼伏,夜间活动捕食小鱼、虾等生物。雌雄异体,雌雄比约1∶1。产卵季节在广西沿岸为春、夏季,一般到5月份繁殖高峰即结束。怀卵量大,每尾可达数十万个甚至百万个以上。

亲鱼催产 鬼鲉为分批产卵类型,成熟的卵子在产卵条件不适合时不会自然产出,一般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采精的方法。亲鱼催产激素用鲤鱼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均有一定效果,以后者效果较好,每千克体重用80微克,雄体减半。

该鱼由于背鳍棘具毒,当受到刺激时,其背鳍会刺向受刺激的一侧,因此不能像一般家鱼那样进行注射。胸腔注射法易被鱼刺伤,操作困难。一般多采用背肌注射,方法为:将亲鱼水平放置在解剖盘上,待其安定后,一只手执注射器末端,刺入背鳍基后部肌肉,这样其鳍棘仅能刺到注射器而无法伤人。注射完后,另一手用镊子夹着脱脂棉按摩针孔,防止药液倒流。

产卵和孵化 将催产后的亲鱼放入水池中产卵,比重调至1.014~1.018,水温19~24℃。每平方米池可置1尾雌鱼,雌雄比为2~3:1。因为雌鱼产卵过程中消耗很大,耗氧量高,所以产卵时应充气,否则可能造成亲鱼死亡。产卵过程中雄鱼常追随雌鱼边产卵边排精。雌鱼为间歇性产卵。产卵后可换水1/3,受精卵充气或静水孵化均可,以微量充气为好。鬼鲉卵子为圆形,直径约1.4毫米,无油球,浮性卵。孵化密度以每立方米5000个左右较合适。在23℃时经37个小时孵出。

鱼苗培育 刚孵出仔鱼全长约2.9毫米,在背鳍边缘上有两个明显的黑色素,臀鳍褶边缘也有一个黑色素,这是该种仔鱼的重要特征。初孵仔鱼卵黄突出于头前端,头向下倾斜,腹面向上悬浮,不时摆动尾部以旋转方式前进。在2~4天内仔鱼以卵黄为营养,此阶段可换水1次,当卵黄将消失,开口后即投喂轮虫,贝类幼体等,以卤虫无节幼体效果最好,生长快,成活率高。仔鱼在摄食的前几天,捕食能力较差,投饵密度稍大些,一天喂2次,早晚各1次,投饵应均匀,尽量使每尾鱼都能吃饱,否则仔鱼生长会出现大小参差不齐。摄食后3天的仔鱼,胸鳍为黄色素所覆盖,体侧和腹腔呈一片黄色,此时仔鱼的活动能力加强,食欲旺盛,可适当多投饵。摄食情况的观察可由腹部外观判断。培苗初期密度可掌握在每立方米2~4万尾,水深50厘米左右,苗池以0.5~1平方米为好,管理方便。一般每隔3天换水1次,每次换1/3。经过16天左右的培养,仔鱼由原来的浮游生活转为底栖,体形渐接近成体,但体色鲜艳,与成体的灰褐色差别大。此后再进行驯饵,鱼苗即可移往池塘中放养。

病害防治 培苗过程中可能出现气泡病。气泡病有体内气泡和体外气泡两种,只要控制好水质,光照等环境因子,保持良好的水质,避免藻类大量繁殖,即可防治该病的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