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河蟹

最近更新:2023-01-31

河蟹通常又叫毛蟹、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

生活习性 喜欢打洞穴居,常隐蔽在石缝间、水草丛中、水底。白天蛰伏洞中或草丛间,夜间出来活动觅食。生长快,适应性强,终生寿命3~4年。对水体要求以微碱性,pH值7.5~8.5,最佳生长水温18~30℃,对水中溶氧要求每升5毫克以上,清澈流水更好。水中溶解氧低于每升5毫克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属变温动物,食性广,为杂食性,偏重动物性,喜欢吃死鱼烂虾,腐败的动物尸体,有机碎屑,小型的螺蚌蚬,水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在自然条件下,河蟹捕获植物性饵料要比动物性饵料容易,在自然生活中食物比重往往是植物性饵料为主,人工投喂的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也爱吃。消化能力很强,贪食、食量大,饱食后产生的养料便贮存积累在蟹黄(即肝脏)中。忍饥挨饿的能力也很强,在缺食的情况下,十天半月不进食也不会饿死。温度对河蟹的摄食有直接影响,当水温在15℃以上时,胃中食物饱满;水温在10℃左右时胃中食物呈半饱满状态,水温在10℃以下时,代谢功能减弱,很少进食,越冬时蛰伏洞中不进食。

繁殖习性 生殖洄游动物,一生中生长在淡水。性成熟时便降河进行一生中的生殖洄游。产卵孵化条件在海淡水交汇处周围,含盐度17‰左右的海水中,自然孵化出的幼苗脱离母体腹部,便成为蚤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再蜕一次皮为初期幼蟹。蟹苗有天生的溯水性、趋光性、逐步游向淡水处。沿河口溯江而上进行索饵洄游,待长到性成熟时,又开始降河,进行有规律的洄游。

脱壳和生长 蜕壳是一生中生长发育变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每次蜕壳即蜕胎换骨的1次,一生中要反复渡过28~32次左右。临近蜕壳的两天,河解活动缓慢,不吃食,爬到水草丛中开始蜕壳,附肢固定在水草上。幼蟹规格越大,增长幅度越小,规格越小,蜕壳后增长越大。从大眼幼体到Ⅲ期幼蟹,每次蜕壳增长幅度达50%左右。营养条件好,水温适宜,生长快,蜕壳次数也相应增多。反之,蜕壳次数则减少。

好斗及同类相残是河蟹的天性。其中受了伤的、附肢残缺的,刚蜕壳的“软壳蟹”,往往会受到同类的攻击和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