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鳗鱼的疾病预防

最近更新:2023-02-11

鳗鱼病害与水环境的关系

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表现为矛盾对立的统一。一方面,鱼类生活的周围环境包括各种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都势必与其发生作用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鱼类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在自然环境中,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表现为适应,通过适应达到与环境的统一,这是鱼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鳗鱼养殖的池塘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主体鳗鱼以超负荷的量生活在水体环境中,食物来自人工投喂饲料,主要问题是大量的排泄物及饲料残余使环境无法承受,必须及时地加以清除。清除水体中过量的有机和无机排泄物是人工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持人工养殖生态系统稳定的先决条件,因为鳗鱼的生长和病害与水体环境的好坏直接相关。水体中的代谢产物NH3N超过1×10-6浓度,NO2N超过0.2×10-6浓度,可能对鳗鱼直接产生毒害作用,引起鳗鱼中毒或死亡。大量的有机排泄物或饲料残余可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中有害细菌的总数迅速呈指数形式增长,使鳗鱼感染疾病。如气单胞菌是一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它正常存在于水体中,如果水体中有大量的有机质存在时,该类细菌将会大量滋生,当它们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即会引起鳗鱼的传染性疾病。有机物引起大量微生物繁衍后,接着将是水质腐败恶化加快; 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还会引起寄生虫的大量滋生,侵袭鳗鱼。通常在养殖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鳗鱼患传染性病多为并发性的,单用药物来治疗往往很难奏效。惟一的办法就是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发病的根源。

实际上,鳗鱼发生疾病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鳗鱼本身的体质状况是内因,鳗鱼生活的水环境是外因。生活环境包括病原菌和水质状况,因此鳗鱼疾病的预防就是要从这三方面着手,既要增强鳗鱼机体的抵抗力,又要消灭病原菌,还要改善鳗鱼的生活环境。

鳗鱼疾病预防措施

在鳗鱼养殖实践中,引发鳗鱼产生疾病的常见的原因有下列一些:

放养池塘的池底和水体没有彻底消毒,特别是投产多年的旧池塘没有清淤,或清底不彻底,池底没有翻整,致使池底残存大量的有机质,在养殖过程中极易引起水质败坏; 购进的鳗鱼可能带病原菌,在放养之前没有对鱼苗进行彻底消毒; 饲料质量差,鳗鱼营养不足,体质差,易感染,也有饲料投喂不合理,使鳗鱼摄食过饱,机体不适而引起感染的现象; 在季节交替时管理不当,特别是鳗鱼过冬时,将从室外池移入室内越冬池。越冬池面积小,密度大,鳗鱼在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体质下降,易受感染,忽视了水质和饲养管理; 越冬后,在春季气候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就急于出棚,鳗鱼应激情况下容易发生疾病; 在饲养管理中操作不严格,池中病死鳗鱼不及时捞起,任其腐烂,繁衍大量病原菌,造成二次感染。还有使用的工具、网具、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消毒,造成交叉感染; 盲目下药,超量用药,使鳗鱼长期处于中毒状态中。

上述病因都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而得到控制。鳗病的防治必须贯彻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的方针。鳗鱼疾病预防可分为生态预防和药物预防两种,应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预防为辅。药物预防除以上已述及的清整消毒鳗池、放养前的水体消毒、鳗苗消毒外,还要做好鳗病流行季节的药物预防,根据本地区常见病的多发季节,经常和定期地进行针对性的药物防治。药物预防有三种形式: 一是体外消毒,即药物浸浴法和全池泼洒法; 二是投喂药饵,即将药物拌于饵料中投喂; 三是免疫防治,即根据鳗鱼一些常见性疾病制备出具有特异性抗病功能的疫苗。疫苗的运用方法有三种,一是注射法,效果好,但难于在鱼类中实施; 二是口服法,操作方便,但效果差,消化酶对疫苗的破坏性很大; 三是外浸法,操作方便,但效果还有待确认,关键问题是疫苗成分能否有效地进入体内。外浸疫苗一旦技术过关,在水产种苗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鳗鱼疫苗在国内外市场已有产品,这是将来鳗病预防的一个方向。下面将鳗病预防的几种措施简要介 绍如下。 生态预防

在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各种非生物组成部分和各种生物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关系,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生态系统的运转过程中局部和整体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维持着系统处于平衡之中。在一个稳定的人工养殖池塘中,鱼类、藻类、寄生虫类、微生物类等生物组分都依赖着一定的环境,占据一定的空间,维持一定的密度,各组分之间的数量比相对平衡。如果某一组分的数量发生异常变动将必然引起其他组分的变化,从而破坏养殖系统的稳定性。生态预防就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的。养鳗池塘是一个开放的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所谓开放即池塘要不断地投入大量的饲料,注入大量的新鲜水体,同时必须不断地清除污物和排出污水。人工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养殖主体鳗鱼在池塘中高密度快速的增长,并使有益和有害的各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控制在适宜的密度中,使养殖系统稳定地运行。鳗鱼快速生长的适宜环境是水质清新、pH适中,溶氧丰富、藻类适度生长,使水色呈淡绿色,寄生虫致病菌等有害生物组分控制在安全浓度之内。生态预防的意义在于保持鳗鱼长期生活在相对稳定的良好水体中。养鳗池塘中的有机物累积是导致这一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因为有机物丰富会引起大量微生物的繁殖,包括致病菌和寄生虫类,同时会消耗溶解氧,改变pH,释放有毒物质,导致水质恶化,疾病感染。生态预防的具体内容应该是: 及时清除残饵,排污,避免有机物的累积,也就是控制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将病原菌、寄生虫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维持藻类的适度繁殖,控制水色为淡绿色,使pH稳定,溶解氧含量高; 向池塘接种有益的藻类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药物预防

预防鳗病使用外用药消毒要坚持 “四消”,即池塘消毒、鳗体消毒、食物消毒和工具、网具消毒。目前,很多药物可以作为养鳗消毒之用,但要根据消毒的对象进行选择。如清塘通常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鳗体、水体消毒,可用呋喃唑酮、甲醛、高锰酸钾等。下表是一些鳗鱼鱼病常用外用药物的特征,用量及使用方法。
鳗鱼疾病常用外用药物的使用方法

药品特性用法用量
生石灰白色块状,吸收后放出大量热量和生成
强碱,短时间内杀死病原菌
用于池塘消毒,1500~2250kg/hm2;水
体消毒(200~250)×10-6浓度
高锰酸钾暗红色粉末,氧化剂,遇水后放出新生
态氧以破坏菌体蛋白或酶蛋白而杀菌
常用于防治原虫、水霉病和水体消毒
(3~5)×10-6浓度全池泼洒;鱼体消毒20
×10-6浓度,药浴30min
孔雀石绿生物染料类药物,广谱、杀菌力强(0.15~0.2)×10-6浓度全池泼洒(5~
8h)勿过量使用
福尔马林40%的甲醛溶液,杀菌力强,20℃以下
时不宜使用,不能和漂白粉、高锰酸钾等
氧化剂同时使用
全池泼洒(20~25)×10-6浓度可杀菌、
车轮虫、小瓜虫、三代虫等
漂白粉灰白粉末,加水后生成次氯酸和氯酸离
子,能抑制细菌的硫基酶类,杀菌力强
1×10-6浓度全池泼洒,水温高,效果好
敌百虫有机磷类化合物,杀虫剂,碱性水体效
力强
(0.3~0.6)×10-6浓度全池泼洒
硫酸铜深蓝色结晶,水中呈弱酸,杀菌力强,
毒性大,鳗鱼敏感,慎用
0.6×10-6浓度消灭车轮虫、纤毛虫、三
代虫等;杀灭细菌、青苔、藻类等
呋喃唑酮痢特灵,淡黄色粉末,内服外用,广谱
抗菌剂
(3~5)×10-6浓度池水消毒和体表消
兴棉宝10%氯氰菊酯乳油,广谱杀虫剂,有强
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宜与敌百虫交替使用
0.3×10-6浓度用喷雾器沿池边喷洒,在
早上8时至下午5时
食盐 0.3%,5~10min浸洗,水霉病、车轮
虫、隐鞭虫病

除外用药消毒以外,在鳗鱼疾病流行季节,还需经常使用药饵预防。常用鳗鱼疾病内服抗生素药物见下表。

常用于鳗鱼疾病的药品及使用方法

药品剂量或浓度适用病症停药期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10~20g/10kg饲料
连续5~7d
烂鳃病、烂尾病、赤鳍病、
溃疡病及其他细菌性疾病
1.上市15d前
2.上市10d前
金霉素
Chlortetracycline
10g/10kg饲料
连续5~7d
烂鳃病、烂尾病、赤鳍病、
溃疡病及其他细菌性疾病
上市15d前
新霉素
Neomycin
10g/10kg饲料
连续5~7d
烂鳃病、烂尾病、赤鳍病、
溃疡病及其他细菌性疾病
上市10d前
磺胺类药物
Sulfa drugs
40g/10kg饲料
第二天开始剂量减半连续5~
7d
细菌性病,如赤鳍病、烂鳃
病、烂尾病
上市20d前
土霉素
Oxytetracycline
10~20g/10kg饲料
连续5~7d
细菌性病,如赤鳍病、烂鳃
病、烂尾病
上市15d前
四环素
Tetracycline
10~20g/10kg饲料
连续5~7d
细菌性病,如赤鳍病、烂鳃
病、烂尾病
上市15d前
红霉素
Erythromycin
10~12g/10kg饲料
连续4~7d
由链珠球菌和弧菌感染的疾
上市10d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