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淡水白鲳白皮病

最近更新:2023-01-31

淡水白鲳苗、种培育过程中,由于该鱼鳞片较细小,在拉网、点数、运输过程中极其容易引起鳞片脱落、皮肤损伤继而引起细菌感染产生白皮病,发病季节大多在水温25℃以上,症状表现为:轻度病鱼在背鳍基部或尾鳍的末端出现小白点,症状较重的病鱼从背鳍基部至臂鳍基部的下半截身体皮肤发白,似白鲢的白皮病。头部朝下游泳部分病鱼浮于水面,垂死者游离鱼群,靠岸边缓慢游动。

预防措施 捕鱼网必须使用由棉线麻线网或者用尼龙线织成的网,切不可使用由聚乙烯线织成的网,因该网线较硬,极其容易损伤鱼体皮肤,使鱼鳞脱落。起鱼时最好使用小盆带水起鱼,不用“捞海”。过数时不能用手抓鱼。在捕捞之前应全池泼洒呋喃唑酮(痢特灵)溶液,池水浓度0.5~1ppm。运输时应每立方米水体投放呋喃唑酮1克,以防鱼病。

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淡水白鲳患白皮病,应及时全池泼洒呋喃唑酮溶液池水浓度成1~2ppm,隔天再泼洒1次,内服鱼药,每百千克鱼日投1~2克,配成药饵进行投喂,一般3天左右可痊愈。 若病情严重,应先全池泼山莨菪碱(654—2)溶液,池水浓度0.5~1ppm,待过2小时后再全池泼洒呋喃唑酮溶液,池水浓度2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