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虹鳟

最近更新:2023-01-31

虹鳟     S. gairdeneri Richardson

又称为虹鲑。原为北美太平洋沿岸冷水性鱼类,经驯养成名贵养殖对象。在北美洲自然种群有洄游型和定居型,春季产卵,摄食动物性饵料,人工养殖的有不同品种。为著名的冷水性奍殖鱼类和游钓鱼类。我国系引进品种。1944年日人曾在辽宁本溪饲养,1959年由朝鲜引入发眼卵,现已在全国养殖。养殖品种广殖于世界诸多国家。自然种群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

虹鳟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目前已遍布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东部和非洲南部等地区。虹鳟肉质细嫩,含脂量多,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易于人工饲养、产量高、捕捞方便,已成为世界性重要养殖鱼类。Ranbow trout(指淡水定居和人工养殖型);Steelhead trout (指洄游型)。
目录

形态特征

体型长纺锤形,背部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头部、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斑点。背鳍后方有一小脂鳍。性成熟的个体沿侧线有一条宽的虹彩带纹,特别在产卵期尤为美丽,故称虹鳟。背鳍iii—iv—10—13;臀鳍iii—10—11。侧线鳞115—150。鳃耙17—22。幽门盲囊27—80。椎骨61—66。体长26.0—46.5mm:体长为体高3.0—3.9倍;为头长3.7—4.9倍。头长为吻长3.1—4.8倍;为眼径5.3—6.7倍。体长,侧扁。头钝,眼大。口前位,上下颌具齿。眶后骨不接于前鳃盖骨。犁骨长,其后部在幼鱼起牙的作用。体背暗褐色,腹部灰褐。体侧有褐色斑点和一条红色纵带。

生活习性

冷水性鱼类,但能适应较高的水温。生长水温3~25℃,最适水温10~18℃。如果长期处在25℃以上,会导致体弱而死。可以短期忍受30℃水温。浑水和水温偏低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缓慢。栖息条件要求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等条件。虹鳟对氧气的要求比较高,当水中溶氧每升低于5毫克时,呼吸即感困难,水中溶氧每升降至3.0~3.5毫克时会窒息而死。一般要求溶氧量每升在5毫克以上,虹鳟对盐度的适应性也较强,它不仅能在淡水中生活,还可以在咸淡水和海水中生活,当年鱼能在5~8‰盐度的水中生长,2龄鱼能耐14‰的盐度,2龄以上的鱼能适应30~35‰的海水。虹鳟喜欢集群,游泳速度较快,摄食凶猛,常常群跃水面争掠食物。

食性与生长

肉食性鱼类,喜食鱼类、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也食植物碎叶和种子。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主食,如枝角类、毛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水生昆虫。2龄以上的鱼以食鱼类为主。人工饲养时,可投喂鱼肉、鱼粉、动物内脏、蚕蛹、蛆、蚓、糠虾和糠、麸、油饼、青菜等,对人工配合饲料也喜欢摄食。虹鳟的消化力强盛。溶氧量在每升10毫克时食欲最旺,5毫克以下则食量大减。当水温下降到0℃、其他生态条件正常时,还能少量摄食。摄食量常随水温、溶氧等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增减。虹鳟的生长较快,最快一年可增至1.5千克。

繁殖习性

一般3年性成熟,也有2年早熟的雄鱼。每年产卵1次。怀卵量因年龄和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从150~5500粒都有,一般为1500~3500粒。产卵时最低水温为4~5℃,最高12~14℃。卵圆形,沉性,卵色黄赤。成熟亲鱼选择具有砂砾底质、水质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床作产卵场,雌鱼用尾鳍挖掘产卵坑,产卵于坑内,卵受精后用尾鳍搧动砂砾覆盖。生殖后的亲鱼,能继续生存和繁殖。受精卵孵化的水温范围为2~15℃,最适温度8~10℃。在水温9℃时,孵化期为36~38天。孵出的鱼苗静卧阴暗的水底石砾间,呈聚集状,靠卵黄供给营养。经15~20天,卵黄吸收2/3时,鳔开始充气,鱼苗向水上层游动觅食。

虹鳟
虹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