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三代虫病

最近更新:2023-03-14

三代虫病 Gyrodactyliasis

症状 严重病鱼体色暗黑无光泽,身体瘦弱,游动缓慢,食欲衰退; 仔细观察鱼体表,可见因三代虫的刺激而导致病鱼分泌一层灰白色的黏液。患病鱼常出现蛀鳍现象,金鱼尤为严重。

危害性 三代虫病是鱼苗、鱼种阶段的寄生虫性体表病,在鳃上也常可找到。主要危害草鱼和金鱼,可以造成死亡。春末夏初是此病流行季节,虽然各地都有发现,但在长江流域和广东、广西地区更加流行。

病原 病原体是各种三代虫,寄生草鱼的有鲩三代虫 (Gyrodactylus ctenopharyngodontis Ling,1962);寄生鲢、鳙鱼的有鲢三代虫 (Gyrodactylus hypophthalmichthysi Ling,1962); 寄生鲤、鲫鱼和金鱼的有秀丽三代虫(Gyrodactylus elegans Nordmann);寄生鳗鲡的有日本三代虫 (Gyrodactylus nipponensis) 和鳗鲡三代虫 (Gyrodactylus anguillae)。三代虫的外形和运动状况类似于指环虫,主要区别是: 三代虫的头端仅分成两叶,无眼点,后固着器伞形,其中有一对锚形中央大钩和八对伞形排列的边缘小钩。虫体中部为角质交配囊,内含一弯曲的大刺和若干小刺。最明显的是虫体中已有子代胚胎,子胚胎中又已孕育第三代胚胎,故称三代虫。由于三代虫具有胎生的特点,子代产出后,可在原寄主体表寄生,也可移离原寄主侵袭其他寄主。三代虫用后固着盘固着在寄主身上,同时头腺也分泌黏液黏着在寄主体上或像尺蠖一样地慢慢爬行。被三代虫锚钩钩住的寄主表皮组织,造成很多创伤,并刺激皮肤分泌黏液,使皮肤呈灰白色。病鱼初期极度不安,时而狂游于水中或急剧侧游于水底。继而食欲不振,鱼体逐渐瘦弱而死亡,鱼苗和鱼种尤受其害。

三代虫病秀丽三代虫背面观

防治方法 防治药物和防治方法同指环虫病。 倪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lum niedashui Pan & Wang,1963)、匙形复口吸虫[Diplostomulum spathuceum (Rud)Braum](Diplostomulum shanxiensis)和一未定种(Diplosto-mulum sp.)。复口吸虫尾蚴的虫体分为体部和尾部。体部前端为头器,其后为咽和两肠管,虫体中部有腹吸盘,其后有两对黏腺细胞,尾部分尾干和尾叉两部分,静止水中时,尾干弯曲。复口吸虫囊蚴呈瓜子形,分前体和后体两部分。前体除有口吸盘、腹吸盘、咽、肠管和黏附器外,在口吸盘两侧还有一个对侧器官;活体时还可看到虫体全身布满发亮的颗粒状石灰质体; 后体很短,内有一个排泄囊。复口吸虫的成虫寄生在鸥鸟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的虫卵落入水中后,孵化出毛蚴。毛蚴遇第一中间宿主椎实螺,在螺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通过无性繁殖又产生无数的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第二宿主鱼类,它从皮肤钻入鱼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鱼眼水晶体,逐渐发育成囊蚴,鸥鸟吞食病鱼后,囊蚴在鸥鸟肠道中发育成成虫。

鱼病的种类、特征和治疗相关技术

中华鳖病毒病
鲤痘疮病
弧菌病
细菌性烂鳃病
水霉病
鳃霉病
车轮虫病
鲢四极虫病
鲢疯狂病
锥体虫病
头槽绦虫病
血居吸虫病
复口吸虫病
鲺病
对虾病毒病
青鱼出血病
竖鳞病
细菌性肠炎病
小瓜虫病
斜管虫病
鲤单极虫病
银鲫碘泡虫病
草鱼饼形碘泡虫病
鳗居线虫病
鲤长棘吻虫病
指环虫病
中华鳋病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
草鱼出血病
打印病
毛管虫病
半眉虫病
肤孢虫病
鳗鲡两极虫病
艾美球虫病
鱼波豆虫病
似棘吻虫病
鲤蠢绦虫病
三代虫病
狭腹鳋病
虹鳟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细菌性败血病
赤皮病
杯体虫病
石斑鱼瓣体虫病
尾孢虫病
鳙碘泡虫病
颤动隐鞭虫病
鳃隐鞭虫病
嗜子宫线虫病
侧殖吸虫病
鱼怪病
锚头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