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类的运输

2023-03-06

目录

活鱼运输方法

1.水箱加水

装鱼前先要往运鱼的汽车水箱装水,一般水箱加水40~50cm深。装完鱼后要求水箱内水面基本上接近箱顶,这样可使汽车在运输过程中减少水体的来回震荡,从而减少鱼体损伤。

2.装鱼

装鱼操作时不要动作过大,以免鱼体受伤。长途运输时,一般要在运输前1~2d就要对所运输的鱼停止投饵,使消化道排空,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污染水质。

3.开增氧设施

装鱼过程中,如果装在水箱中的鱼有浮头情况,就要打开充氧开关。充氧量的大小,以保证水箱底部的塑料软管气孔都能均匀往外散发气泡为好。如果装鱼多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大充氧量。装完鱼后,要把顶盖固定好。

4.运输途中管理

运输途中主要检查充氧设施是否完好。现在大部分运输车都把氧气瓶的压力表装在驾驶室内,如果一个氧气瓶没有氧气,就可及时发现,马上转换到另一个氧气瓶上。经常进行长途运输的,一般都把多个氧气瓶连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氧气管子在每个氧气瓶间多次转换。在进行长途运输时最好每隔3h左右到车顶上检查一下,以免出现其他意外情况。

5.高温季节长距离运活鱼方法

在气温28~35℃、水温25~30.5℃的高温条件下,采用该方法用集装箱长途运输鱼苗和成鱼24h以上,成活率达98%。选择体质健壮的鱼类并提前一天禁食,严禁将运前浮头缺氧的鱼装运,并尽量缩短装鱼时间。开始装鱼后,在集装箱水中不停地充氧气,防止鱼浮头。装鱼苗后,按每10kg水加入3万U粉状青霉素,再把集装箱盖好,往集装箱内不停地充氧。集装箱紧贴于车厢四壁不可有空隙,若集装箱小于车厢,用一些较软的东西填平车厢,防止集装箱滑动。然后把集装箱用有胶皮的铁盖(中间有一根长约30cm的钢管,用来排出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封好,用钢绳固定紧。这样既保护塑料桶不易漏水跑气,又能保温防晒,运输安全可靠。定时停车检查集装箱是否严紧,有无漏水跑气、鱼浮头和异常现象。车行12h需停车加水,更换氧气,最好换掉1/3的水,先排除废气,再充足氧气。如发现漏气处,可用橡皮膏补上。鱼运到后,及时放入微流水池中暂养。放鱼池水温度如相差±5℃以上要调温。

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1.捕捞时注意事项

捕捞前应提前一天停喂饲料。捕捞前先排放一半的池水,利于拉网捕鱼。捕捞后,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加之拉网时翻动网箱导致水浑浊,耗氧增加,故捕捞后要用新水冲洗鱼体,使鱼有一段顶水的时间,能冲洗掉鱼体上分泌的黏液,特别是鱼鳃上的附着物,有利于鱼类恢复体质,并可增加水中溶氧。

2.运输前的准备

活鱼在运输前要停止投饵。通常在运输前对活鱼进行暂养或先行清肠,使其消化道内食物及粪便排空,以减少运输中对水体的污染,降低活鱼的代谢率。温水性鱼类(如黄花鱼等)在夏天只需1h可完成清肠,冬天一般需要3~5d。运输用水可以选择海水或淡水,但要注意与活鱼原生长环境的水体相一致。另外,运输前装载量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运输的安全系数。如所运输的活鱼体质好、耐缺氧的能力强,运输的距离近、气温低、运输条件较好,装载密度可以适当大些,通常活鱼与水之比为1:(1~3)。

3.运输中的措施

(1)供氧:水中溶解氧有一定的极限,在运输中最大的间题是活鱼缺氧,一般温水性水产动物要求水中溶解氧至少保持在5mg/L。为此,在运输时要设法供给氧气。供氧有如下措施:运输过程中要经常注入新水,新水的温度要适当,不能过高或过低,一般温差要小于5℃。另外,运输途中可携带增氧机或充气机,随时对水体进行增氧。向水中投放释氧药物,如过氧化氢(H2O2)或硫酸铵[(NH42)2SO4],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容器进行适度的上下轻微振荡,通过对容器振荡产生水波,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在水面上放置一羽状锯齿板,通过羽状板在水面的慢速回转增加水的振荡,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2)降低水温:大多数活鱼可以通过降低温度使其处于冬眠状态,降低新陈代谢率和耗氧量,以提高运输的成活率。一般可以向容器中直接投入冰块、冰袋或蓄冷袋,也可将活鱼直接转移到低温冷库或冷却的水槽中,最好采用机械制冷装置来降低水体温度。降低水温时要防止温度的急剧变化,因为水温突变,水产品不能立即适应而容易发病。一般温水性鱼类运输水温在6~15℃,每次温度降低不超过5℃。

(3)添加盐类:活鱼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撞击,使表皮受损、体表黏液增多,这样活鱼渗透压不平衡,很容易患病。在运输过程中可在水体中加入氯化钠或氯化钙,添加量与水产品的种类和水体温度有关。氯化钠有助于使水产品“变硬”,减少体表黏液的形成。氯化钙可调节渗透压并抑制代谢的失调。

(4)麻醉:采用化学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水产动物进行麻醉。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无毒或低毒的镇静药物,对水产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物理方法是采用针灸法,使水产动物处于昏迷状态,减慢新陈代谢率。

(5)水质处理:由于运输环境与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易使水产动物过度紧张,身体的免疫力下降,疲劳过度而死。为改变运输环境可以向水中加入一些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还可添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盐、沸石粉、活性炭等,以保持良好水质。

4.运输后的处理

运到目的地后,把活鱼从容器中放入池中,是整个运输过程中最为危险的步骤。活鱼经过运输中的应激,体力大量消耗,突然到达一个差异很大的环境,往往导致生理上的不适应而大量的死亡。这时要注意将运输中的旧水同新水相混合,使活鱼逐渐适应新环境。在投放之前,还应注意池内的水质是否受到污染,观察有无不适宜放养的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运输注意事项

1.补充水中的溶氧量

(1)换水:运输途中如发现鱼浮头,应立即换水,以补充水中溶氧量。换水不能超过原来水量的1/3。必须先把原来的水排出后,再轻轻加入水质清新、含氧量充足的新水。换入新水的温度与容器内的水温相比,鱼苗不能超过±2℃,鱼种不能超过±5℃。

(2)预备多只充氧尼龙袋:在用尼龙袋运输时,如不能带充氧设备,应多预备几个空的、充满氧气的尼龙袋,以防途中尼龙袋破损漏气。换袋具体方法:首先用一只好的尼龙袋替换破损尼龙袋,操作要轻,排尽其中空气。然后用一根胶管两头分别插入有氧气的袋和需充氧的袋中,轻压氧气袋。这样一只充氧袋可充两次。

(3)增氧:在开放式运输时,如换水困难可采用击水、送气和淋水方法增氧。送气时间也不宜过长,以不浮头为限,如送氧时间太长,鱼苗顶水、体力消耗太大,也易造成死亡。

2.减少耗氧因子,保持水质清新

长途运输中,长达2d以上者,途中停站可采用“吊池”代替喂食。即选择适当的池塘,将鱼苗或鱼种放入预先架置在池中的网箱内暂养一定时间,苗种在含氧充足、食料丰富的池中很快恢复健康,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在运输途中,及时清除沉积于容器底的死鱼、粪便及残余食物,可用吸污皮管通过虹吸作用将污物吸出,以减少运输途中的耗氧因子。在换水不便及采用塑料袋运输时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药物或抗生素,以抑制水中细菌的活动,减轻水中污物的腐败分解。如加入适量食盐(0.5%的浓度),能提高成活率。应用抗生素(主要是青霉素)的效果也很好,当前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运输鱼苗时用2000IU/L,鱼种用4000IU/L。

3.其他

6月中旬之前或9月中旬之后,装运量应少于100kg/m3水体,6月中旬至9月中旬装运量应少于70kg/m3水体。要避免污水、浑水进入车船,特别是运输船进入浅水区避风时更要注意。此外,还应注意运输途中盐度的变化,尽量避免盐度的突然变化。要保持运输用水的清洁,如果运输过程中发现有死鱼,应及时捞出处理,以防死鱼下沉腐烂,导致水质污染和管道堵塞。要保持水泵正常运转,如果水泵不供水或供水不好,都会引起水中的含氧量不足,产生死鱼现象。一般数量较大或路途遥远时,用活鱼运输设备运输有较大困难或者是无法运输时,采用将鱼冷冻后运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