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星突江鲽工厂化养殖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最近更新:2023-01-31

星突江鲽又名星斑川鲽、江鲽、珍珠鲽、黄金鲽等。星突江鲽体形美观、色彩艳丽、机敏活泼,且营养价值高,富含胶原蛋白和高级不饱和脂肪酸,肉质强度(弹性)高,口感独特。江鲽耐运输、冷藏后肉质基本不变,是高级生鱼片的主要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它适盐、适温范围非常广,可进行海水和淡水养殖,并且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安全越冬和度夏,因此,其养殖水域非常广阔,养殖者对星突江鲽的期望也非常高,养殖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星突江鲽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获得成功,养殖规模正逐步扩大。

1苗种的选择和运输

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目前星突江鲽苗种基本是人工繁育的苗种。苗种规格一般要求4cm以上,大规格苗种要6cm以上,鱼苗要求色泽正常,有活力,健康无病灶,体形完整无畸形,规格整齐。由于个体生长有差异,苗种培育过程中,要进行规格筛选,尽量筛选规格大的苗种,以提高生长速度;而被筛选下来的小规格苗种称为“底子苗”,极易形成“老头苗”或“僵苗”,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较低。
苗种的运输一般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运输时间在20小时之内,运输密度不可过大,每袋可放6cm的苗种80~100尾。苗种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运输前要停食1天以上,使鱼处于空胃状态;2)星突江鲽适宜低温生长,对低温忍受力强,可采用8~10℃的低温水运输。由于鱼是变温动物,降温速度不可过快,一般每小时降温不超过5℃,防止对鱼体造成损伤;3)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颠簸、碰撞、漏气、漏袋、氧气不足等现象发生,运输水体中可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以抑制细菌的繁殖,提高成活率;4)在运输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提高鱼类的抗应激能力,提高运输成活率。

2苗种放养

苗种运回后,按照合理的密度放入池中。通过缓冲措施,入池时的水温温差控制在1~2℃范围内。淡水养殖星突江鲽时,应直接从厂家购买已经淡化好的苗种,或将购买的海水苗种用人工海水进行缓慢梯度淡化后,再用纯淡水进行养殖。切忌直接把海水苗种直接投入淡水中进行养殖,以免由于渗透压的突变,对鱼体造成伤害或引起死亡。
为防止带入异地病原以及苗种因运输造成损伤,苗种入池后应进行药浴,可以用100~150mg/L的甲醛溶液药浴一次,药浴时间为1~2小时。

3放养密度及规格筛选

星突江鲽营底栖生活,鱼体具有较强的集群及相互叠压现象,低耗氧,饱食后静卧池底,极少活动,故适合高密度养殖。但由于底栖生活受到平面面积的限制,如果养殖密度过大,鱼体就没有伏底空间,会导致其不停的活动,消耗能量大,影响生长速度。星突江鲽的养殖密度掌握在鱼体面积占池底面积的70%~80%为宜。但具体的放养密度要根据水温、溶氧、换水率和设施状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水温低、换水率高、投喂配合饵料或湿颗粒饲料时,放养密度可以稍大些;反之,水温高、换水量不足和以鱼肉糜为主要饵料的情况下,饲养密度就要低些。生产上供养殖参考的密度见表1。

随着鱼体的生长,鱼体面积逐渐增大,超出池子的负载能力,而且鱼体生长差异引起个体大小差别,出现等级化投饵模式。同一池中弱小个体由于摄食等原因,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生长受到了限制,降低了养殖效率,这时需要进行规格筛选和分池并池,以调整池中的规格和养殖密度,以保障鱼体的正常生长需要,以利于生产正常进行,提高养殖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次规格筛选和疏苗,可在放苗后30天进行。以后每隔一月筛选分苗一次。待鱼苗规格大于25cm以后,规格筛选就不重要了,主要进行密度疏散。在苗种筛选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分选网箱使用尼龙网或化纤网,网线要软、无结节、光滑,以防止刮伤鱼体;2)饱食时,鱼胃部膨胀,容易受伤死亡,筛选时要停食一天,使鱼处于空胃状态;3)由于养殖过程中每月倒一次池子,因此,分苗和倒池最好同时进行;4)测量鱼体长、体重,确定养鱼密度,做好筛选和分池记录;5)夏季水温超过25℃以后,最好停止分苗和倒池,以防止鱼体被擦伤后感染疾病;6)筛选后及时对鱼进行药浴,防止病害发生,可以用5~10mg/L的土霉素药浴1~2个小时,每天1次,2~3天为一个疗程。

4水质管理

4.1水深
星突江鲽营底栖生活,摄食积极,由于鱼体摄食量大,排泄物较多,水体要有一定的流动性,以加快污物的流出,一般采用流水充气式养殖,以利于清除代谢产物,保持良好的水质。为了节约用水,养成水深一般为30~50cm即可。
4.2水温
星突江鲽能在0~30℃水温中存活,摄食水温为3~28℃,快速生长水温为12~23℃,可用自然海水、半咸水或淡水进行养殖。
4.3盐度和pH值
星突江鲽适应盐度的能力强,能在盐度为0~35‰范围内存活,在pH值为7.0~8.6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在养殖过程中要防止盐度、pH值浮动过大,以免影响生长速度。
4.4溶氧和氨氮
星突江鲽比较耐低氧,养殖和运输成活率高,日常要求水中溶解氧在3mg/L以上。为了保持良好的摄食,促进快速生长,养殖池中水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以上。氨氮含量高时,增加耗氧量,降低鱼体摄食量,因而要求养殖池中氨氮含量不超过0.02 mg/L。
4.5光照
星突江鲽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培育苗种适宜的光照为500~1000lx。光照强度超过1000lx时对幼鱼的活动和摄食均有影响,而且随着光照的增强,影响越来越大,鱼苗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停止活动和摄食。因此在车间内或培育水槽上方应有遮光设备,尤其要挡住阳光直射,一般用黑布帘调节光照强度即可。

5换水及清洗池底

一般在投饵后半小时换水。每天的流水量随水温的升高、养成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低温季节3~5个循环/天,高温季节6~8个循环/天。每日人工拔掉排水管排水2~3次,依靠水流的旋转力量,将池中脏物排走。残饵和排泄物的堆积会造成水质的恶化,池底附着污物滋生细菌,也是发生病害、影响鱼体生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经常清洗池底,如池水旋流好,最好每周清扫一次;如旋流不好,则至少每周清扫两次。

6饲料及投喂

关于星突江鲽的营养研究在国内还未展开,生产上主要以牙鲆和大菱鲆的饲料代替。星突江鲽食性转化容易,工厂化养殖投喂硬颗粒配合饲料、软颗粒配合饲料或小杂鱼均可。目前生产上以投喂硬颗粒饲料和小杂鱼为主。
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放养10cm以下的苗种每天投喂3~4次,饲料鱼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7%,软颗粒饲料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5%,硬颗粒饲料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10cm以上的苗种每天投喂2次,饲料鱼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软颗粒饲料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硬颗粒饲料的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在投饵时要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和摄食量的变化,若发现摄食不良,应及时找出原因,判断是水质问题还是有鱼病发生。此外还应当注意,在药浴期间要减少投饵次数或停止投喂,尤其在药浴前不能投饵。

7养殖的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随时检测水质因子,进行水质调节。在高水温时要采取降温措施,加大流水量,投喂营养丰富且维生素含量高的饵料,预防高温期疾病的发生。在各养殖车间或养殖池要配备专用工具,使用前严格消毒。工作人员出入车间和入池前要对所用的工具和水靴进行消毒。要经常巡视车间,检查气、水、温度和鱼苗有无异常情况,及时排除隐患,杜绝人为失误的发生。及时捞出体色发黑,活动异常,有出血、腹水、溃疡症状的病鱼,直接淘汰,或放入小池中单独观察和施药待痊愈后再放回大池饲养。定期施药预防,每隔半个月可用土霉素或甲醛等药物药浴,每天1次,连续1~2次。做好车间记录,每月取样1次,测量体长、体重,计算饵料系数,综合分析养成效果。

8病害防治

8.1烂鳍病
发病时间:在养殖整个过程中偶有发生。
主要症状:发病鱼的鳍条散开、破损,鳍膜增厚、充血,鳍基发红、出血,鱼体消瘦,鱼食欲不强,摄食量少,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防治措施:此病多发生在养殖初期,运输、分池、规格筛选时,发病情况严重,可能与鱼体受伤有关。捕鱼时应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发现病情时应及时进行药浴消炎,药浴时可用浓度为5~10×10-6的土霉素,药浴1~2小时,2~3天为一疗程。
8.2烂尾病
发病时间:在养殖整个过程中偶有发生。
主要症状:鱼尾鳍腐烂、末端发白,伤口处皮肤有血丝或炎症。鱼体死亡不严重,摄食没有明显变化。当环境条件改善、饲料营养丰富时,腐烂部位可以自动痊愈。
防治措施: 改善水质条件,经常更换新水,提高饲料质量,丰富饲料营养成分。将病鱼用5×10-6的土霉素药浴1~2小时,预防伤口细菌感染。

9养殖实例

9.1养殖情况
2006年7月我们购买了7cm左右的星突江鲽苗种4万尾,投喂的是配合饵料,冬季用井水养殖。养殖期间无疾病发生。到2007年6月,经过1年的养殖,其平均体长达到36cm,体重达600g左右,达到上市规格。其生长情况见表2。

9.2经济效益分析
星突江鲽商品鱼总产值:40000斤×30元/斤=120万元…………A
养殖星突江鲽商品鱼成本:
人工:2人×2700元/月/人×12月=6.48万元
苗种费:5元/尾×40 000尾=20万元
饵料费:7200元/吨×20吨=14.4万元
水电费: 18万元
药品费:1万元
管理、折旧费等其他费用:20万元
总计养殖成本:79.88万元……………………………………B
实现利润:A-B=120万元-79.88万元=40.12万元
因此星突江鲽经济效益显著,它的开发应用,可望替代牙鲆、大菱鲆,从而改善目前养殖品种相对单一的局面,增加养殖品种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