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刺参群体级进杂交后代室外越冬的研究

最近更新:2023-02-01

刺参为海参中食用价值最好海珍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产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人工养殖正日益得到关注。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刺参池塘养殖生产,2005年大连市刺参增养殖面积达到3.8×104hm2,山东省海参养殖面积达3×104hm2;海参养殖总产值达70亿元以上。近年来关于刺参池塘养殖实用技术的报道很多,但关于刺参池塘养殖的基本理论研究匮乏,落后于大规模养殖生产发展的需要。刺参在自然海区的生态习性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态习性研究则少见报道。池塘养殖刺参具有生产成本较低且便于管理,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另外,许多地方闲置的虾池也为养殖刺参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研究池塘条件下,人工网箱养殖刺参幼参生态习性,以便为人工养殖技术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本研究以刺参中国种群与级进杂交后代和中俄杂交子一代自交后代幼参为试验材料,观察比较中国刺参与级进杂交后代和子一代自交后代的生长、存活等指标,以便为刺参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实践方面的依据,以供养殖业者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幼参
实验幼参为2007年5月份在大连海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生产的中俄级进杂交后代[F1(C×R)♀×C♂、C♀×F1(C×R)♂]和中俄杂交子一代自交后代[F1(C×R)♀×F1(C×R)♂]与中国自交组(C♀×C♂)。实验开始时间为2007年10月25日,刺参幼体规格分为三类:大苗(10g以上)、中苗(5~7g)、小苗(1~3g)。每一组刺参分为四小组,包括:大苗、中苗、小苗和混合苗四小组。所谓混合苗就是指里面包括大、中、小苗在内。每一小组3个平行,每组参苗都放在网笼中,并记录越冬期温度等条件。
1.2实验池塘
实验用池塘为该公司成参养殖池塘,池塘底质为沙泥底,堤坝采用石块浆砌护坡。刺参养殖水源为外海海水,纳潮进水,每半月进水一次,水位常年保持在1.5m以上,换水前监测海水盐度、pH值、浊度,防止换水造成池塘环境变化过大。
网笼就是利用蟹笼外包网衣,半径为0.5m,框架为螺旋纹钢筋,并用塑料带缠好,防止生锈,外罩尼龙网衣,结实耐用,造价低廉,此外,为了模拟自然海区的条件,提供刺参栖息的场所;网笼内投放附着基,附着基是利用聚乙烯网片,规格40cm×20cm,沿长边方向,将网片以2cm的宽度逐次折叠,完成后用尼龙绳从中央扎紧,形成花朵状,放在笼中。由于附着基是立体结构,不但提供附着空间增大,而且如果底层水质发生恶化,参苗还可以爬到附着基的顶部,而免受危害。注意附着基和网笼一起提前入塘。网笼如图1所示。

2实验结果

池塘网笼养殖过程中级进杂交后代幼参优势明显,冬季低温时期摄食与生长均优于中国对照组,经过5个多月的网笼养殖试验,F1(C×R)♀×C♂、C♀×F1(C×R)♂、F1(C×R)♀×F1(C×R)♂、C♀×C♂四组刺参存活、生长及增重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3.1水温对越冬期刺参生长的影响
刺参作为外温动物,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在恒温条件下,刺参幼参适宜生长温度在 15~21℃,最适生长温度为18℃,水温过高或过低对刺参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刺参体重的增长与水温的变化密切相关,生长的适宜水温范围为5~17℃,最适水温为10~15℃,水温超过17℃时,刺参摄食活动减少;水温超过20℃时,首先较大个体开始夏眠,进入石块间隙中;水温超过25℃时,小个体也陆续进入夏眠状态。夏眠期间停止摄食,体重下降。秋季当水温降至20℃,首先较小个体结束夏眠,从石棚下爬出来开始摄食活动;随水温的继续降低,较大个体也陆续结束夏眠。刺参是一种寒温带种类,其生存的水温范围为-l.5~30℃,水温低于3℃时刺参摄食量减少,处于半休眠状态;水温10~15℃时刺参摄食量最大;水温达到17~l9℃时刺参摄食量又大大下降;水温超过20℃时刺参进入夏眠(刺参个体大小不同,进入夏眠期的水温明显不同,大规格个体达到17℃时就夏眠,而当年的参苗一般不夏眠且水温超过20℃时仍旧照常生长);水温超过28℃时刺参生命活动便不正常。刺参生长的适温范围为3~20℃,水温小于2℃或大于23℃则停止生长。但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体长2cm稚参,生长适温范围为19~23℃,最佳温度为19℃;体长5~l5cm幼参,生长适温范围为10~l5℃。刺参夏眠的临界温度为20~24℃。由表5-1可以看出,各组刺参幼体在10月份到12月份的增重率明显高于从12月份到3月份的增重率,这也说明在水温3℃以上刺参还是可以生长,但到3℃以下基本不生长。各组刺参整体增重率不高,可能也与网笼有关,因网笼的网衣外挂海泥,影响了刺参对藻类的摄食。池塘网笼养殖过程中级进杂交后代幼参优势明显,冬季低温时期摄食与生长均优于中国对照组,经过5个多月的网笼养殖试验,级进杂交后代生长及增重情况明高于对照组。
3.2水温对越冬期刺参存活率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组刺参的存活率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差异,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存活率也下降。网笼越冬实验的整个阶段C♀×F1(C×R)♂组的存活率始终最高,而其它杂交组也表现出不同的杂种优势。通过实验结果发现,池塘刺参养殖中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放养初期,这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对新的生境适应能力不够,再加上敌害生物的侵袭所致。
3.3不同规格刺参越冬期的存活率
本实验每组刺参分别设置3种规格4个组别,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发现不同规格的刺参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不同,个体重10g以上的刺参苗种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说明大参苗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抵抗敌害生物的侵袭,成为商品参的时间短,但是大参苗的成本高,通过养殖实验,发现投放个体1g以上的参苗存活率和增长率也较高,而且成本低,特别是混合苗种,生长、存活效果都不错,建议养殖人员投放不同规格的刺参苗种,即可降低成本,又可增加效益。池塘网笼养殖过程中级进杂交后代幼参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4养殖管理
在水质管理上,6月中旬以前主要遵照多进少排的原则,具体做法是:每天排水10cm,进水15cm。当水温达到18℃后,由添加水而调整为日换水量20%,高温期水位不但要保持最高水位,而且日换水量需达到50%以上。进水时大进大排,原则上有潮就进,有水就换,水交换量越大海参生长越快,在早春时保持适当的低水位,减少换水量,利用阳光照射使池水升温满足刺参生长要求。养成期日换水量为虾池总水体的30%左右,以自然纳潮方式为主。
山东烟台池塘透明度一般控制在50~60cm,生长旺期和夏眠期间的平均日换水量在50%~60%,低温期可适当少换或不换,水位应根据季节进行调整,水温8~20℃时可保持在1~1.2m,高温期和低温期保持在1.5m以上。池塘透明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透明度过小或过大,对刺参生长都不利,将透明度保持在50~70cm。
春季,当水温升高至10℃时,降低水位;当水温升高至17℃时,增加水位,以延长最佳生长期。秋季,当水温降至17℃时,降低水位;当水温降低至10℃时,增加水位,可以延长最佳生长期。
为防止春季水温回升时温跃层现象发生,要用增氧机或水泵进行内循环;对生物量过大的高产池,需用增氧机或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和内循环2~3次,每次2~3h,以夜间为主。
在自然条件下,刺参主要摄食底栖硅藻、海藻碎片、有机碎屑、原生动物、腐烂的小型动物尸体以及微生物等,故在池内参苗密度不大时可不投饵或少投饵,但为了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在刺参的适温生长期,还是以适量投饵为好。饵料种类包括鼠尾藻、马尾藻、裙带、海带等大型藻类的干粉或碎片,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投喂杂鱼粉、豆饼、麦麸、海泥、粗淀粉或人工配合饵料等。3~6月份,每周投喂1次,每次投饵量为刺参鲜重的5%左右;6~10月份,刺参多已进入夏眠期,加之水质相对较肥,池内天然饵料较多,应停止投饵;10~11月份,刺参进入快速生长期,要逐渐增加投饵量,每周投饵2次,每次投饵量为刺参鲜重的10%左右;12~翌年2月份,水温降低,刺参活力减弱,可不投饵。投饵时间一般选在傍晚。
刺参属狭盐性动物,夏季雨水倒灌,盐度骤降,极易造成刺参溃烂甚至死亡。故雨季要及时排掉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保持池水盐度26以上。夏季高温季节,在池塘上遮盖防晒网来减小光照强度,从而抑制绿藻和蓝藻的大量繁殖。下雨时,将上层闸板打开,尽量将雨水排除。暴雨后不换水,池内水质适宜少换水,池内赤潮,透明度突变,水体理化因子不合理加大换水量。
定期检查网箱是否破损、刺参生长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病是皮肤溃烂。可将发病刺参捡出,放入容器内,用20~30mg/L的链霉素、复方新诺明俄等药浴0.5~1h,并在室内小水体里养至痊愈后再投入网箱内。在夏季高温期,每隔20d左右,施1次生石灰,方法是:按每亩30~40kg的用量,将生石灰碾成粉末,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能杀灭细菌和一些敌害生物,改良水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另外,还要定期清除敌害生物或竞食生物。